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尖尾週記》小故事、大啟示(上)

這星期立案調查的一件案子,是有關民主運動的,也是今天〈週記〉的主題;很巧的是,就在寫這篇〈週記〉的當下,民視正在轉播「喜樂島聯盟」發動的「反併吞、要公投」大會,台灣已經許久沒有這樣的民意展現了。我不會把那些揮舞「五星旗」或「中國國民黨黨旗」四處流竄的「退休軍公教」視為民主運動,因為他們一向的訴求就是:自己的福利只能增加、不可減少,從來不曾關心過國家社會或其他同胞的處境。

《尖尾週記》人民有權知道

雙十節前一天,碧雲禪寺的三位師父再次前來陳情。她們自 2005 年被魏明仁將禪寺霸佔後,就在隔鄰的鐵皮屋中生活,時而酷暑、時而嚴寒,但不捨離去。每日只能望著自己原來打算擴建的佛堂,在付出了 $9,925 萬的積蓄之後,到頭來竟被工程承包商連錢帶廟整碗捧去,人被驅趕出寺。

《尖尾週記》徜徉在明治橋

這次輪值日來了一位舊識 ─ 前台北市議員簡余晏,她的到來帶給我許多愉快的回憶:當年我們倆加上王定宇議員,共同主持一個廣播節目〈快樂三口組〉,每天下午漫談時事、臧否人物,歷時三年多。據說頗受綠營支持者喜愛,尤其是基層的計程車運匠,有時上了車會熱情相認,那真是人生一段難忘的際遇。這次她來的目的當然不是敘舊,而是陳情另一件往事,只不過這不是一件愉快的回憶。

《尖尾週記》只准藍委「放炮」,不許尖尾「放水」?

聯合報系在上個週末報導了一個監察院沒有通過的「調查報告」,是由區區在下調查的「宜蘭違規農舍加稅案」。由於本案前後任兩位民進黨籍的縣長都沒有要被彈劾,引起委員會馬系監委的不滿,要求我撤案續查,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好漢不吃眼前虧,二話不說就撤案。不料事隔一個多月,該藍媒接到本院馬委的通風報信,自以為抓到我的痛腳,派記者兩度來電要我回應。

《尖尾週記》月圓人未圓

在我唸中學時,台灣還很流行「打燈謎」,一些報紙甚至會開闢一欄有獎徵答。讓我這種缺零用錢的高中生躍躍欲試、屢敗屢戰。不記得是哪一年的中秋節,有一則燈謎的謎題就是「月圓人未圓」(打台北一地名)。我馬上寫了「景美」寄去,心想:沒有家人的團圓、唯景色美麗而已。結果當然「答錯了」

《尖尾週記》平庸的邪惡 2.0

本週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副主委張天欽請辭獲准,據報載,起因是他在內部討論「除垢法」這個工作議題時,點名「侯友宜是轉型正義最惡劣的例子」,並且表示:「你看侯友宜,這個如果沒有操作,很可惜。」這些話被一位研究員錄音後洩露給媒體,引起藍綠一片撻伐。這位洩密者行為不必以對錯論,但我們很遺憾她沒有當場表達異議,提醒或挑戰副主委;這比「吹哨者」需要更大的道德勇氣,但或許讓對方多一個反省或反駁的機會,比起直接造成輿論公審,應該是比較積極正面的處理方式。

《尖尾週記》盲腸永遠是盲腸

有些人把監察院比喻做盲腸,沒三小路用,一不小心卻會製造不大不小的麻煩。我到美國留學第二年,有一次同校的張哲琛小孩滿月(沒錯,就是那一位大掌櫃)舉辦烤肉趴,狼吞虎嚥之後去打籃球,「老天有眼」得了盲腸炎轉腹膜炎,到大學附設醫院開刀救回一條小命。

《尖尾週記》寧可錯殺、不可錯放?

中央研究院的前院長翁啟惠涉入所謂的「浩鼎案」,這星期二在法院舉行最後一次的辯論庭,引起媒體大幅報導。一般的印象不外,這個審判其實是「欲加之罪」,在辯方指証歷歷的反擊之下,檢方招架乏力;台灣司法若是採行「陪審制」的話,這個案子的結果恐怕早已確定了。

《尖尾週記》你們究竟在怕什麽?

這一週院內出現藍綠「肉搏戰」,有些人把看點放在「管案」,但該案管爺違法事証確鑿,討論時儘管有藍委學舌「大學自治」,尖聲抗議教育部無權阻止台大聘管,但馬上被主查的涌誠兄反問:「〈憲法〉明訂地方自治,那麽地方政府違法時,中央政府也不能干預?」

《尖尾週記》最後的猶大

喜愛小說的朋友看到這個標題,可能就會記起 1986 年金恆煒與張文翊夫婦創辦《當代》雜誌之初,刊登了李黎的極短篇,就是用〈最後的猶大〉這個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