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發現,武漢肺炎已出現無症狀傳染。台灣專家表示,目前人傳人個案以家庭群聚為主,家人間的親密接觸可能使研究結果傾向無症狀傳播,認為無症狀傳染力強度仍有待評估。
北海道大學傳染病流行病學教授西浦博(Hiroshi Nishiura)團隊 13 日在英國醫學期刊(BMJ)發表研究指出,推估 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COVID- 19 ,俗稱武漢肺炎)的發病世代間隔平均約為 3.4 天,且推論有一半以上的個案是來自於無症狀傳染。
台大公衛學院公衛學系教授林先和透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發文指出,西浦博團隊收集了至目前公開發表的 26 對人傳人病例,分別來自 6 個國家,估計出的世代間隔平均約為 3.4 天,小於平均潛伏期 5.2 至 6.4 天,推測極有可能出現已經出現無症狀傳染,且無症狀期的傳播相較於有症狀期的傳播發生頻率更高。
這個推論背後有 2 個前提假設,一是這些病例擁有和先前研究一樣的平均潛伏期,二是這筆資料推估出來的 3.4 天世代間隔具有代表性。
林先和解釋,症狀潛伏期、發病世代間隔是學界用來了解新興傳染病傳播特性的重要資訊。
「症狀潛伏期」是從感染到出現症狀的期間,人體被病原體感染後,病原體會在體內繁殖一段時間並和免疫系統反應後,才會開始出現症狀;「發病世代間隔」則是在感染者與被感染者的症狀開始日之間的間隔,假設A將疾病傳染給 B,A、B 兩人首次出現症狀的時間間隔就是發病世代間隔,須仰賴疫情調查來確認。
林先和認為,日本團隊的第一個假設應屬合理,因為症狀潛伏期反應的是病毒本身的致病病理機轉,不太會受到外在因素例如隔離檢疫甚至是封城等人類行為的影響,但 3.4 天世代間隔則會受到防疫措施影響,而且隨不同國家防疫措施不同,發病世代間隔也可能不同。
他強調,目前多個國家都繃緊神經地在進行隔離檢疫,因此中國以外的人傳人案例也都以家庭群聚為主,家庭內相對密集的接觸也會讓世代間隔變短,使得推論更容易傾向無症狀傳播。
林先和指出,根據這項研究,武漢肺炎無症狀傳播的確可能發生,但傳播的影響力多大,還有待其他有社區傳播國家的詳細疫情調查資料出爐後才會更加明朗,仍有待評估。
此外,林先和提醒,萬一國內有社區疫情發生,必須盡早估計本土的流行病學參數,包含潛伏期和世代間隔等,以便評估國內無症狀傳播的威脅和制訂新的防疫方向。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