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忠憲專欄》時間的價值與金錢的意義:生命不同階段的財富自由

圖片來源:pixabay

早上看今周刊有一篇小林義崇寫的文章:

「該怎麼樣才能達到財富自由的境界?」
「只要近距離觀察富人,不就可以得到答案了嗎!」

曾經,我也以為有錢人都住豪宅、開跑車、穿名牌⋯⋯擔任東京都國稅局官員 10 餘年,藉由這份讓我有機會深入探查有錢人的資產配置與生活模式的工作,在了解這些人的行為模式後,才發現真正掌握財富密碼的關鍵。

繼承上億遺產卻「電話一接通就掛斷等回撥」⋯⋯我在國稅局查稅 10 年,見證有錢人的共同點:摳!

有一天,我和那名女性通完很長的電話後,就忍不住對坐我隔壁的資深前輩抱怨:「就算繼承數以億計的財產,也捨不得出電話費啊。」

結果那位前輩一笑置之:「小林老弟,你不懂啦。就因為那位太太是這種人,才存得到數以億計的財產啊。」
***
從小時候我們一直受到類似的理財教育,「大富從命、小富從儉」,但從來沒有仔細想一想金錢的價值和意義。

我德國的朋友漢斯馬丁跟我去爬山之後說要請我喝咖啡和吃蛋糕,我多點了一盤義大利麵,他叫我要自己付錢。他生日宴會可以在施布雷河租一條船,提供 Buffett 的熱食,但飲料要賓客自己付錢。

我有一個資產上億的朋友到歐洲去玩,因為廁所要收費一歐元,常常捨不得憋尿。

這個世界是非常複雜,一般的教條會告訴大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但現實生活仔細觀察,恐怕不完全是這樣。

理財的計劃常常會根據你現在幾歲來提供風險承受度,資產配置股票和債券、現金等等各種金融產品的投資的比例都跟年紀有關,年紀較輕所能夠承載的風險較大,因此可以把比較大的部分放在高風險標的上,等到年紀越來越大就要逐步調整。

這種理論摒除了錢以外的其他人的因素,有些行為年輕時是正確的,年紀較大之後就不一定是這樣,與時俱進就是這樣!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綠角那邊留言:沒有知識,有錢也沒用。有什麼樣能力的人可以掌握到什麼樣的金錢規模,這跟德配不配位的觀念有點類似。中樂透幾年就都花光光的人比率非常大,錯誤的人際關係,無法控制自己的不良嗜好,此外最重要的是社會充滿騙子,很快突然來的錢就通通不見。

台灣不少人認為小孩子是生命延續,省吃儉用、延遲享受一直到老都一樣,人在天堂、錢在銀行的情況比比皆是,這種人生觀念金錢受益很多小孩,但對自己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裡我並不是講廣泛的存在問題,而是講金錢的價值和使用。

我從德國回到台灣的社會之後,發現台灣很多觀念很好笑,運氣好 18 歲考上的大學學歷和成就可以享用一輩子,時間可以停留在這裡,一堆被中國滲透統戰拿中國學歷的人會說只有高中畢業學歷的人能夠當部長嗎?

15 歲、30 歲、45 歲、60 歲、75 歲,不同階段的每一天和每一萬元都不等價,但許多人都不知道,可能我們都被那句話時間是公平的,每個人擁有的時間一天都是 24 小時,不管幾歲一萬元能夠買到的東西好像都一樣,仔細想想並不正確。

星期天我在義大世界推著我媽媽的輪椅聊天走路一整天,講到我爸從來沒有去德國柏林看過我,他覺得很遺憾,我也覺得遺憾。幾年前我要去跑柏林馬拉松時,想要帶他去,我知道他身體已經不好,打算買商務艙,但他不肯,應該是不想花小孩太多錢。但我覺得他不能成行的主要原因是,我不夠堅持,像那個老太太一樣捨不得電話費,也忘記爸爸幾歲了,以為總是會有機會,每天都會有明天。

人們總習慣將金錢視為一種絕對衡量標準,卻忽略了金錢的相對性——它的意義隨著時間、情境與個體的生命階段而改變。

少年時的金錢,是未來選擇的自由;中年時的金錢,是家庭責任的支撐;老年時的金錢,則是體驗生命最後階段的工具。

時間並不公平,因為它賦予不同年齡的我們不同的能力與機會,而每一筆金錢在不同的時間維度中,所換取的價值也截然不同。
所謂「德配其位」不僅適用於財富的分配,更適用於生命的安排。

擁有一筆資產卻無法掌握其真正價值的人,終究會錯失生命的豐盈;而吝嗇到將金錢視為目的而非工具的人,則可能錯過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溫暖與時光。

真正的財富自由,並非僅在於數字的累積,而是在理解生命的不同階段,如何讓金錢成為成就自我、回饋他人、以及追尋生命意義的手段。

爸爸柏林之行不成的遺憾提醒我,時間的流逝不可逆,而金錢若無法被善用,便成了毫無意義的枷鎖。我們應珍惜當下的每一天,讓金錢服務於時間,讓時間成就於生命,才能真正達到金錢與人生的和諧境界。

圖片來源:Pixabay 作者:nattanan23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