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出版的台派前輩——當史明遇見鄭南榕:獨立出版的信念與堅持

圖片來源:截自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臉書

(芋傳媒記者林雙牧報導)在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上,由史明教育基金會、鄭南榕基金會及Comma Books聯合主辦的講座《出版的台派前輩!當史明遇見鄭南榕》成為全場最具歷史厚度與思想碰撞的焦點,主持人為翁稷安(《革命家的生活寶物》作者),與黃敏紅(史明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鄭竹梅(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對談,本場演講聚焦於兩位台灣民主運動的先行者——史明與鄭南榕,他們透過出版與行動,捍衛台灣人民的言論自由與自決權。

黃敏紅分享了戒嚴時期經營書店的第一手經驗。當時《深耕》雜誌等禁書都不能公開陳列,必須暗中販售,顧客需要以特定暗語詢問,店家再從檯面下拿出。她表示,在言論受到箝制的年代,許多基層工作者默默付出,「現在很多阿公阿嬤,不一定要讓人知道名字,但只要有需要就會出來,一定在第一線。」

鄭竹梅則以女兒的視角,分享了認識父親鄭南榕的歷程。她提到9歲時父親過世,對他的認識原本僅限於父女之情,直到這幾年整理相關檔案,才真正理解那個時代的恐懼。「當我看到監控檔案內容,才明白電話監聽是真的,而且持續到1991、92年,即使在我母親葉菊蘭已當選立法委員後。」

對談中特別提到《自由時代》雜誌的經營策略。鄭竹梅表示,父親汲取了早期經商失敗的經驗,在創辦雜誌時便預先申請多個執照,並結合行銷、廣告等商業策略,才能在5年8個月期間,以二十多個不同名稱持續出版,突破當時出版法的限制。

講者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鄭竹梅
芋傳媒記者林雙牧攝

主持人翁稷安以「薩諾斯彈指」的比喻,讓現場聽眾想像若失去言論自由與集會結社權利的情境。他強調,在數位時代更要重視實體書籍的重要性,「如果貪圖便利,就是獨裁者最好的進入時機。在數位監控下,我們還能保有什麼?」

黃敏紅也分享了台灣民族主義運動的歷程,特別提到1991年「獨台會案件」,即使在解嚴後,仍有政治案件發生,顯示從來不是一蹴可幾。她強調:台灣民族主義就是台灣人關心台灣的前途和利益,政治上要建立獨立國家,經濟上要建立國民經濟,文化上要發展台灣固有文化。

現場年輕學子對早期地下刊物的發行方式深感興趣,特別是《自由時代》的訂閱配送系統。鄭竹梅透露,為了維持發行,雜誌社不僅提供專人送貨到府服務,還會贈送刻有雜誌名的寶島手錶給年度訂戶。

講者史明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黃敏紅
芋傳媒記者林雙牧攝

最後,兩位講者呼籲年輕世代要主動了解歷史,與長輩對話。鄭竹梅特別鼓勵年輕人回去詢問家人在1980年代、228事件時的經歷,「當我們回去與他們認真對話時,會發現歷史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這場對談不僅回顧了台灣民主化的重要歷程,也傳達了珍惜現有自由、持續捍衛民主的重要性,為台北國際書展注入深刻的歷史意義。

演講結束後,現場觀眾紛紛前往簽書會,繼續與講者交流。這場關於台灣出版自由與民主歷史的對話,成為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最震撼人心的時刻之一。

圖片來源:逗點文創結社臉書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