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升起熊熊烈火,橘紅色的焰火製成一塊塊磚,原是蔗農苦惱的黏土,卻成了磚造房屋的基本素材,因市場需求曾爬上巔峰;如今窯場依舊保有昔日建築,但以嶄新面貌迎接旅人。
來到花蓮最南端的富里鄉,遠遠就能看見一根約 13 層樓高的大煙囪矗立在一片綠色田野間。一旁的八卦窯將近一甲子歲月,如今已是花蓮縣文化局登錄的歷史建築。
「磚窯居」第三代主人徐尉傑說,富南磚窯場建於 1966 年, 1969 年由爺爺徐鏡明買下,專門生產紅磚提供玉里以南至鹿野以北花蓮、台東地區的建築使用。當時八卦窯燒製紅磚趕不及市場需求,為了增加產量,還增建一座隧道窯。
過去附近種植白甘蔗,土質為黏土,每當下雨黏土遇水黏腳又滑溜,採蔗工人在雨水和泥濘中寸步難行。當甘蔗園轉為設立窯場,黏土正好成為燒製紅磚的原料土。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無法再挖掘黏土獲取原料,加上台灣建築的轉型,傳統窯場不得不吹起熄燈號,於是八卦窯於 1972 年退役,隧道窯則於 1991 年停止運轉。
不再製磚的富南磚窯場,一度閒置荒廢,不僅窯體被埋在土堆裡,還曾被當成羊舍和雞舍使用,甚至改為水田種稻,期間遭遇無數次的颱風破壞場房。
徐尉傑說, 2000 年碧利斯颱風襲台,閒置中的磚窯場受到嚴重損毀,父母不捨祖傳家業就此傾圮消失,因此決心修復整建,歷經7年的時間,完全由父母親力親為修復完成, 2007 年2月被花蓮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
隧道窯的上方採不損及窯體的鋼構方式,建構成一排採光良好的住宿房間, 2008 年以「磚窯居」為名,經營民宿。
徐尉傑說,隧道窯的窯洞裡住著台灣葉鼻蝠,牠們每年冬天會到別處避寒,但避寒期間會總會有3至4隻左右的台灣葉鼻蝠留守家園,等到第二年春天到來,台灣葉鼻蝠成群再回到隧道窯裡棲息。
漫步「磚窯居」園區,除了歷史建築的窯場,樹木花草盎然,雞鴨兔恣意悠遊,不同品種的荷和蓮映著天光,蝴蝶、蜻蜓、蜜蜂在花叢間飛舞,儼然生態農場。如今窯場已不再生火開爐,化身成特色民宿,重新賦予窯場新風貌。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